• 新增广告位
    • 大变革!进城农民的亿万财富去哪了?
    • 资讯类型:热点关注  /  发布时间:2016-11-14  /  浏览:1359 次  /  

    几乎每次大变革,都会发生财富重新分配和圈地运动。

    进城农民的亿万财富去哪儿了?
     
    因为耕地种粮食产值有限,只有几亩薄田的农民不赚钱,所以纷纷进城打工了,但千万不要以为中国农民真的就没有传说中的那亿万财富了。农民的亿万财富不仅真的存在,而且以万亿单位计算不为过,只是它不在农村耕地上,而在农村其余两块地上,即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上,这才是各方资本真正觊觎的部分。
     
    这部分财富,对农民很重要,对所有人都很重要。
     
    农民拿到它了,就可以真正放心“带着土地”进城了,要是农民拿不到它,而被少数人掠夺暴富了,那农民进城就会很辛苦。进城农民可占据了中国半数以上的人口,他们辛苦,在城市里不能安居乐业,13亿人都会很辛苦,因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大大增加了。
     
    说白了,中国农业问题,也就2个问题,一个是农村粮食生产问题,一个是进城农民保障问题,多数农民进城安居乐业了,农民和市民也就没有差别了,他们在农村的耕地才能放心脱手,留给少部分农民变成职业农民开拖拉机搞规模化种植,大家也不用担心粮价上涨影响自己饭碗了。
     
    可现在比较棘手的是,因为年代久远,农民这亿万财富所在,只有少数人知道,相当多的进城农民并不知道,所以,农民兄弟们及农民兄弟的子弟们,你们一定要清楚这剩余农村两块地的来头,这是父辈们从一穷二白时开始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可千万不能被少数人塞进了自己腰包。
     
     
    搞清楚亿万财富的来头
     
    想搞清楚这亿万财富的来头,就要先明白土地价值的体现链条,这也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原本全世界的农地都是不值钱的,农民困守在有限的农地上没出路,于是进城搞工业,人口集聚产生了更多产业和就业部门,集中居住大家生活也更为便利,这就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农地上盖起了楼房和厂房,城市在扩张,农地越来越少,人总要吃粮,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建设用地就要有限度,建设用地越来越稀缺,它就变得越来越值钱了。
     
    这也是半个多世纪来,我们多数人的农民父辈们所走过的进城之路。农民的亿万财富,也随城市化而不断增值。农民虽然进城了,但除了农民握在手中的银行账户,他们还有一部分财富停留在所谓还在农村的集体经济里,即集体建设用地和它之上的集体资产,再加上农民的宅基地,只是大家进城后都不怎么关心了,也没留意它的升值与变化。
     
    所谓集体经济,它是农村特有的公有制形式,对应到城市里,就是大家熟知的国有经济。它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绝大部分农民拿土地等生产资料入股的高级社阶段,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劳分配,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至人民公社时期,宅基地也变为集体所有,再后来,就是家庭联产,农民进城与城市化大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时,仅仅是对农村的承包地进行了确权到户,而之前人民公社时期,占用集体土地修建的厂房、仓库等,则从人民公社、大队、小队过渡至乡(镇)、村、村民小组三级所有,这是集体资产的肇始,虽说还是集体所有,但它的产权并没有进一步明晰,这时候,城市化开始了,不仅对内产权模糊的集体土地和集体资产进一步积累和演变,农民在城市里赚到了钱,就跑回村去盖房子,宅基地上的农民房也开始蓬勃生长。
     
    尤其是在东部城镇化发达地区,可以很清晰看到集体资产的演变路径。先是原来的社队企业变身为乡镇企业,集体建设用地进而扩大,90年代,乡镇企业不行了,又开始卖集体企业,到2000年之后,城镇化提速,当时对集体建设用地的控制也不严,又是一波集体资产发展潮,虽然中间有起有落,但集体资产总量已不可小觑,折射到现实,就是集体物业、集体住宅等,当然,还有它们下面的集体建设用地,它们变得越来越值钱。
     
     
     
    亿万财富都去哪儿了?
     
    按理说,集体财产集体所有,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每个农民都有它的一份子,但很多农民进城了,说从来都没见到这个增值的钱呀,甚至到了农二代、农三代,如果不是老辈提起,根本就不会知道还有这么一回事,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不彻底的地方,农民进城少了一部分保障不说,甚至都当不存在了,那这个钱去哪了?
     
    这要看新闻,看中纪委反腐,看小官大贪,一个村支书贪个千把万不算奇怪,一些镇官更是不得了,跟随领导出国购物更是出手大方,原来是他们没把集体资产随城镇化增值的部分分给农民,变成了自己吃喝玩乐和跑关系的小金库了,反正进城农民常年在外不知道,这个也没确权也没人管,否则,为什么往往一个村子,尤其是城镇化地区,大家都是农民,但就属村、镇干部最有钱呢?
     
    老实的农民虽然不清楚,但在农村插过队的习总知道,所以这几年,中央深化改革的文件里,一直在提集体资产要确权到户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改革要坚持集体经济而非改掉集体经济的原因,虽然农民进城了,但农民祖辈积累下的集体资产,都在集体经济里,如果还没全部确权到户就改掉了集体经济,那农民祖辈积累的这部分财富就要易手他人了,这可真的不是个小数目,它的大头,又在镇一级,况且它还会随城镇化的发展继续增值。
     
    现在很多商人,打着盘活农村资产名号进入农村,依笔者看,这就是在打本应属农民的集体财富算盘,集体资产未来只有2条出路,要么公开评估算清楚1956以来的各种集体经济账,组建镇经济联合社,把村里和村民小组里的集体资产收回来,放到一起统一、透明管理,同时按照总份额折算成股份确权给农民,股份永久不变且可继承,每年增加的集体资产收益按照股权给农民分红,让农民的利益与城镇化利益相统一。要么,它就可能流入到私人腰包,那就是集体资产流失了。
     
    这就变成了占据全国总人口半数以上进城农民与私人套利资本的对决,进城农民赢,以后银行卡上每年都会多出一笔钱,开始虽然不算多,但会一直增加,这就是进城农民的一部分保障,私人赢,那就是少数人随城市化进程而暴富,城镇化则继续作为替罪羔羊,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显然,后者不是亿万农民和当政者想看到的,所以在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完成,确保农民能享受到集体资产增值好处之前,要警惕那些农村产权交易所,这也是农民留在集体财富里最容易被消失的那一部分。
     
    集体资产确权到户,改为由镇级经济联合社透明管理经营还有个好处,那就是将村委会的财权和事权分离了,随着农民不断带着确权后的集体资产进城,村委会也过渡为类似于城市里居委会一样的组织,只有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的职能,这样也就从根子和制度上杜绝了基层腐败,获得分红的进城农民,因为有利益,也会对基层有个群众监督。
     
    保障进城农民财产权路径
     
    集体资产是农村的经营型资产,集体建设用地,则属资源型资产,现在都在谈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单纯谈入市是没意义的,按照征地程序走就是,土地总是要体现它的价值,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征地后再卖地的净收益,农民能得到多少好处,如果入市了农民不能分享到它的收益,同样是一种不公平,城镇化依然会变成替罪羔羊,按照集体经济的道理,笔者认为,除去征地成本和公共统筹的部分,其余部分收益,同样应属农民所有。
     
    与集体资产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相比,宅基地距离农民最近,农民也最在意,看得也最紧,它的问题,不在于是否被外人莫名其妙所抢走,而是集体所有不能买卖的宅基地如何处理,才能让农民拥有这部分财产权。
     
    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拆掉,但要和增减挂钩和宅基地置换一起来做。
     
    有人会说,放开买卖多好,拆了多可惜。笔者就想问,过去宅基地同样无序建设了30年,占用了那么多农田,如果不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怎么做?一些距离城镇比较远的宅基地,现在卖不出钱,城里人买去了,农民进城能买得起房子吗?以后溢价了算谁的?距离城镇较近的宅基地群落,农民愿意卖吗?不愿意卖那你怎么处理城中村问题?城市里建设用地紧缺的问题你又怎么解决?
     
    能够同时解决这几个问题的唯一路径,就是上面所说,拆掉,做宅基地置换和增减挂钩,保证农民在城市里的居住权,并且要以镇为单位,整个镇域范围内按照规划来做。而在农民进城,农村人去楼空普遍情况下,应禁止农民继续大修大建宅基地,否则拆迁和置换成本就会增加,到时候小心拆不起,城市土地继续紧张,更是持续发展隐患。
     
    拆掉,是为了农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的基本功能,宅基地置换,是要按照1:1的置换比例,给农民在城镇地段好的地方置换成同等面积可以买卖的商品房,这是保证进城农民基本居住权利和保障的关键所在,否则农民未必会愿意,这样做,商品房也会随城镇化升值,农民利益也与城镇化统一,增减挂钩,原本的宅基地复耕为土地,就多出了建设用地指标,将它腾挪到城镇里,城镇经济发展就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于农民、国家粮食安全与拓展地方发展空间三方,都是共赢。
     
    它的前提,一个是城镇化发展的充分程度,要有财力做这个整体置换;另一个是让农民自愿,不能变为赶农民上楼。目前更多地方城市发展到哪拆到哪的“摊大饼”,浪费资源不说,它还无法保证距城镇化较远农民利益,造成农民之间的不公平,城市摊得太开,人口集聚不起来,未来发展产业都是问题,地方产业发展不起来,政府财力有限,就更寄望于“摊大饼”卖地获得收入,于未来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将集体资产、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置换放在一起看,它也是给进城农民充分财产权的命题,大部分农民进城了,但每年都会拿到集体资产和集体土地增值的分红,通过宅基地置换,又在城市里有了同等面积,可以买卖并且还在不断升值的商品房,这就是”带着土地“进城了,再加之城乡保障的一体化和辅助的就业措施,试问,农民怎么会不愿意进城呢?进城了又怎么会不放心呢?
     
    包括家庭农场在内,以及上述改革,这并非笔者一厢情愿的想法,而是笔者做11年记者以来,实实在在在基层看到的深化改革案例。
     
    在上海市松江区,不仅中央2013年“一号文件”所提“家庭农场”,与它提早六七年推行的适度规模家庭农场有关;松江近60万农民集体资产也已确权到人,年年都能拿到分红;而通过对土地净收益调整而来的城乡统筹基金,也让松江农民都实现了比农保高出600多元的镇保待遇;小昆山镇全镇范围内,农民自愿通过宅基地置换而进城的比率超过99%,现在更是坐享房价升值的好处。
     
    笔者前些日子给任内近10年推动这些改革,今年刚刚退休的松江老书记盛亚飞说,浦南农民告诉我,您知道他们的辛苦,心里装着他们,没想到,老书记很平淡地来了这么一句话:“我是农民出身,这是老本行,做人不能忘本。”
     
    农民进城与洪荒之力
     
    说到底,进城是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的选择。否则,那么多农民父母们就不会含辛茹苦挣钱,让诸位农民子弟读者用功读书,然后留在城市了,还要攒钱要在城市里买房子,所谓农民不愿意进城,其实是在于保障不足,有后顾之忧,而非一些居住在城市里的乡村建设者们所认为的,农民就应该在农村,这是对农民赤裸裸的歧视。
     
    中国亿万农民进城,从人口数量和规模上来理解,它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件,也是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与洪荒之力,它可以改变一切。
     
    遥想当年,父辈们在绝大多数国土都是农村的土地上付出巨大成本,咬紧牙关通过农产品输出发动了国家工业化;改革开放后,他们又走向城市,高楼大厦平地起之际,又让中国制造以低成本优势横扫全球,将中国经济体量推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这也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洪荒之力所在——农业人口不断进城,并推动国家向工业化、现代化国家转变。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的定义,一个农业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只有当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降低到1/3甚至1/4以下,同时农业劳动者总人数占全国的比重降低到1/3甚至1/4以下,这个国家才算实现了工业化,这也是个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
     
    虽然去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2%升至56.1%,过去30多年来,已有数亿农民进城,但参照张培刚以及已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发达国家的标准,这个进程还远未完成,还有数亿农民进城仍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要走的路。
     
    在这个过程中,说到底,如果能够保障亿万进城农民留在集体里的万亿财富,农民得以顺利进城,同时农村的粮食生产能够保证,国家就有更强盛的希望,反之,那就去看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大量农民进城保障不足,农民住在贫民窟里流离失所,结果造成社会问题,整个国家发展也就止步不前了,而这也是农民进城洪荒之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相关阅读:五大问题!无节制的城市化透支了谁的未来?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作者:陈功
     
    城市化好不好?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好不好的问题,这是规律,这是发展逻辑,一个地方不会永久是农村,有钱了就要建房子,终究会搞城市化,搞房地产,自古皆然,中外皆然,有没有经济学家都一样的。
     
    所以,关键是钱,关键是资本!2008年之后,“4万亿”的刺激计划,正好提供了资本大扩张的条件,关键条件具备了,于是一哄而起,导致大格局上失控了。从城市化的数据上看, 1999年的时候只有30%,2008年的时候是45%,现在是56%。从30%到56%,中国只用了17年的时间,而一般国家要用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按照一般规律,城市化过了50%的水平,社会就进入动荡状态了,有一个社会风险警戒线存在。为了这事,我写了不少文章,其他同事也有写的,但谁相信啊,经济学家查书本,上面没有的,就不当回事了,只有当昆明火车站出事了,拆迁开始见血了,大家才相信,哦,是真的啊!
     
    其实,总的来看,城市化是好事,中国的政策大原则,放在这上面,没有任何错误,关键在于控制。宏观调控的奥秘就在于微调,而不是大动作。就像美联储,利率一次只调一点点,大砍大切,那不是宏观调控,那是走投无路、背水一战的表现。问题就出在怎么也控制不了,一搞就过头,不搞就停车,这本身就证明,现在的经济体系很不健康。
     
    我们要看到,城市化是好事,但城市化的速度太快,好事就变成坏事了。“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是速度问题”!速度一快,看着城市面貌变化很大,但会产生一大堆的问题,远远不止于经济。
     
    我们到国外去看,人家发展速度不快,城市面貌变化不大,但生活水平却比我们高,也就是说城市化的结果反而更好。这中间差的是效率,萝卜快了不洗泥,就是这句话,发展问题上也是如此。你到冰岛去看,这个国家简直就是一个大农村,但就现在的社会发展指标来看,冰岛一点也不比其他欧洲国家要差,很多指标都是名列EU28前列的,所以对城市化不能太迷信。
     
    我们现在的情况很可怕,那就是对百米冲刺的速度产生了依赖性,有了“速度依赖症”,明明知道这样跑下去,非死不可,但就是停不下来,一停下来,立刻就不行了。
     
    这都是速度惹的祸。
     
    除了速度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水平问题。速度快了,发展水平不可能很高。我几年前讲过,中国很多城市建的房子,也许过了10年就要炸掉。据说,现在有不少地方,已经开始炸了。人对好坏、美丑是有各自标准的,这个标准还会改变,在一个家庭里面,老子和儿子对好坏、美丑的标准都不一样,到了社会更是如此。你现在觉得好看的东西,将来就觉得丑了,怎么办?都炸掉?!你现在可能觉得胡同碍眼,要拆掉重建,但将来这可能就是个宝了。你觉得现在长城残破,用水泥全糊上就是美观,但将来就会后悔。现在的标准和将来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慢一点,留下的东西多一点,这样还来得及挽救。
     
    我们为什么要到国外去看,国外的老东西多啊,中国呢?现在拆的已经没有多少真正的老东西了。反过来,外国人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到中国来了,改革开放之初,还有不少外国愿意来中国旅游,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就那些所谓现代化的玻璃盒子建筑,人家才不看呢。上海有一个建筑师,把三代人挤得要死的老房子设计的美轮美奂,住在里面的老人一看就哭了,她一辈子都不曾想到自己的房子可以这样美。实际上,没有所谓棚户区,只有未经好好改造的老房子。我们的棚户区问题,实际是长期城市管理疏忽的地方,这种管理缺位造成的问题,不会通过新建一片房子就解决的。
     
    再一个是成本问题,城市化会导致成本大幅上升,损害实体经济,损害房地产之外的其他产业。别以为电商提供的就是便宜的产品,今后物流成本一定猛增,最后一定会超越街道商业提供的商品价格。产业就更别提了,制造业不都是不讲成本的高科技,还是要比成本的,中国成本这样高,人家自然要转移产业,产业都走了,实体经济也就垮了。这样的前景,在大讲特讲城市化的时候,大家想到了吗?把它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去考虑了吗? 
     
    第四个问题是管理问题,城市是可以无限大下去的吗?500万人口的城市不够,咱就搞1000万的,很多大师们是真的这样讲的!这是可以靠假定条件来设定的吗?咱们先把环境承载力之类的城市常识放一边,听够了的城市病,咱们也暂且不管,不去谈,就说那城市的秩序和混乱,你也受不了啊!
     
    一个节假日,你看这交通堵的,虽然人人满嘴“三字经”,但人们年年照样这样过,因为没办法了,城市化搞到这个份上,也只能如此了。你们就看在房价还高的份上,忍了吧!谈房价高的时候,不是人人都挺高兴的吗?!有人以为,城市一定是可以设计的,河道多碍事啊,把它填上可以建楼。一下大雨,哗哗的,城市的下水道都成了喷泉,城市变成了海洋。实际上,再好的下水道设计,也不如自然形成的河道排水顺畅。如果一切图快,一切为了房地产,那这一切显然是顾不上的,一切属于必然。
     
    节假日到了超市,少数几个被设计成商业中心的市场,北京口音已经很少了,在这样的市场中,你买盒鞋油都没有,看着琳琅满目,实际面向的只是刚进城的消费群体和他们的标准。大群的外地人拥挤在北京的798艺术区,抱着孩子的阿姨,成群地将雕塑艺术品当成了晒太阳的躺椅。城市管理跟不上,这就导致我们搞的根本不是城市化,而是逆城市化,让城市变成了乡村,而不是乡村变成为城市。现在原来城市中的中产阶级都移民了,想想吧,这里没法过,只好到国外去拼了。
     
    第五个问题是转型问题,城市化带来资本过剩,资本过剩会带来各种大危机,有一个“危机三角”的存在。但别以为有钱了,大家就消停了,实际上会开始社会转型,一场很多人意想不到的革命就要开始了。这场革命会用消费来包装,表面看是消费革命,实际是一场社会大转型。
     
    消费,表面看很简单,就是鼓励大家花钱呗,看着是这么简单,实际却要了命了,因为消费社会是一种多元社会,否则消费起不来的。在消费社会里面,政府一定要做出变革,要适应消费社会的一切,不变行吗?
     
    中国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老龄化问题我就讲了十几年,这些我都不讲了,我这里只讲了五个大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实际中国的城市化透支了未来的资源,比如政府债务,增长速度太快了,但基本没什么解决的好办法,只能设法推迟爆炸,让债务展期,这不是透支未来吗?各种资源和城市相关的大问题,实际也是在透支未来。
    帮助说明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收费标准 | 联系我们 | 留言咨询
    copyright 泗水房产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济宁市安邦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泗水分部
    广告热线:13964909110 泗水房产网 www.sifdc.cn 邮箱:1945682960@qq.com
    网站客服QQ:1945682960
    苏ICP备17038594号-6
    回顶部